第七卷 獵奇︰ (1)

所屬書籍:唐朝詭事錄 小說

傳說中的生物

唐時的蠱術,屬于巫術的一部分,跟幻術還不一樣。蠱術又分多種,其中一種叫魘蠱術,一度流行于唐朝的巫師間。魘蠱術的特點是將自己欲加害的人,做成木偶或紙偶、土偶,藏于暗處,除每日在心中默默詛咒外,並用針射扎其心髒位置,據說這樣可以使其人迷狂昏沉,喪失神智,最終死去。

最凶險的蠱是哪一種?

“李洪山人,善符,博知,嘗謂成式︰‘瓷瓦器璺者可以棄,昔遇道,言雷蠱及鬼魅多遁其中。’”這是段成式在閑談中得到的一則隱秘的知識。

山人李洪最善符。古代道家修煉分多種形式,包括煉丹、佔卜、祈禳、符……其中的符,多在捉鬼鎮妖時使用。這天,段成式去拜訪李洪,聊天中被告知雷蠱和鬼魅喜歡藏身于有裂紋的瓷瓦器皿中。

先說鬼魅。按唐人記載,李洪所言不虛︰

憲宗元和年間,長安光宅坊有一市民,“其家有病者將困,迎僧持念,妻兒環守之。一夕,眾仿佛見一人入戶,眾遂驚逐,乃投于甕間……”

在這個元和年間的故事中,鬼魅隱遁時就選擇藏在甕瓦間。

福州有弘濟上人,齋戒清苦,曾在沙岸上得一顱骨,“遂貯衣籃中歸寺。數日,忽眠中有物嚙其耳”,用手將那東西撥落後,“見有火如雞卵,次第入瓦下”。在這里,那骷髏也是潛藏入瓦下。

鬼魅都曉得,那雷蠱呢?得先說說什麼是蠱。

在各種巫術中,蠱術應該是最神秘的。因為蠱並非固有物種,而是人工培育和飼養出來的一種劇毒之王,誕生過程如下︰黑暗的室內埋一大缸,在五月(古時的凶月),捕捉蜈蚣、蠍子、蟾蜍、蛇、蜘蛛,將其置于缸內,然後壓上蓋子,貼上封條,叫它們互相吞食、蟄咬,一年後開封,便會有一物飛出,此物正是最後存活下來的那只毒蟲,也就是蠱。關于蠱的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帶有劇毒。不過,它不會傷害主人,而是非常听命于主人,會幫助主人去做事,任務完成後,飛回來,老老實實地待在缸里。

《酉陽雜俎》中提到一則驗蠱法︰“雞無故而自行飛去,家有蠱。”

蠱為世間毒王,關于養蠱殺人的故事,南北朝時就有記載了,顧野王在《輿地志》里說︰“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中,人不覺也。”唐初時,飼養毒蠱的多為江南地區。浙江諸暨縣縣尉叫包君,其妻總接受當地一土豪的美食,沒想到被放了蠱毒。按記載,該土豪用蠱害了不少人。中了蠱毒後,會腹痛難忍,像被什麼吞噬心髒。一兩年後就會死亡。

到了武則天時代,原本流行江南的蠱,大量地出現在京都長安。

武則天掌權後,常不自安,看誰都像反叛者。于是重獎告密者,又任用酷吏,抓捕、審訊、刑罰那些有風吹草動的大臣。一時間,互相揭發成風。在酷吏中,最著名的是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三人。其中,又以來俊臣“成績”最大。按正史記載,經他手用酷刑審訊和誅殺的官員就達一千多家!當然,大多都是冤死的。但酷吏們以此為樂,武則天也是樂此不疲。所以,在當時,很多大臣上朝前,都會跟家人訣別。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來。

時有“博陵王崔玄暉位望俱極,其母憂之,曰︰‘汝可一迎萬回,此僧寶志之流,可以觀其舉止禍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禮,兼施銀匙箸一雙。萬回忽下階,擲其匙箸于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謂為不祥。一日,令上屋取之,匙箸下得書一卷。觀之,乃讖緯書也,遽令焚之。數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時酷吏多令盜夜埋蠱,遺讖于人家,經月乃密籍之,博陵微萬回則滅族矣”。

就是說,為了保平安,重臣崔玄暉的母親叫兒子請來異僧萬回(前面寫到的善于神行的那位),並贈銀匙一雙,但卻被萬回扔到了房頂。後來,到房頂取銀匙時,發現那里有一本讖書,也就是朝廷嚴厲禁止的預言王朝更迭的書。崔玄暉大懼,立即將其焚燒。幾天後,酷吏來搜查崔府,但一無所獲。原來,酷吏有一種陷害大臣的手段︰在黑夜里叫人把蠱偷偷埋在大臣的庭院,再把禁止的讖書丟在其家里,一月後必取大臣全族之性命。

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長安等關中地區不時出現蠱的身影。

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發生的一個事件比較有代表性。

長安青龍寺僧人契宗,俗家在不遠的樊川。一段時間以來,契宗的哥哥像被什麼附體,漸至發狂。契宗持咒,也不見效。契兄用手拉他的母親,其母陷入癲狂;拽其妻,其妻亦死。最後,他對契宗說︰“我不怕你,今天我大兄弟也會來。寒月,寒月,可來此。”喊到第三聲,一物如狐,全身赤紅,從契兄腳部躥起,爬到腹部。契宗膽量確實可以,用刀去砍,傷其一足,那物跳出窗,潛藏在甕中。

契宗根據經驗判斷,覺得那東西極有可能是蠱。

隨後,用大盆將甕蓋上,用泥把縫隙抹死。三天後打開,那物已經僵硬而鐵,但還沒死去,最後用油將之煎殺,直到這時,契兄的狂癥才痊愈。果不出契宗判斷,一個多月後,附近有一戶人家,父子六七人暴死,“眾意其興蠱”。因為按傳說,如果蠱被殺,那麼放蠱害人者,也就活不了了。

回到開篇,所言雷蠱,是蠱的一種,善飛行,出沒于陰雨天,又稱飛蠱。飛行時,有聲音,如小鳥叫。通常情況下,人們看不到它的形狀。但是,一到打雷閃電的瞬間,其形狀就可以在天空中顯現出來,這也是被稱為雷蠱的原因。這東西,跟上面的狐狀蠱一樣,也好隱于甕瓦間。

當時還有蛇蠱。

晚唐時,長安及附近州郡的街道上,不時出現一名游醫的身影,據說他能將蠱逼出人體外。有一些人,真的被治好了。但也有人認為︰那只是游醫使用的幻術。

當時有官員,叫顏燧,其女中了蠱毒,每天感到有東西在咬自己的心肝,痛苦不可忍。一年後,人已很憔悴了,皮骨相連,腿如枯木。在這種情況下,找到那名游醫,後者看完後,說︰“你的女兒中的蛇蠱,蠱毒的一種。不過沒關系,我可將它逼出來。”

游醫叫人找來熱炭一二十斤,以之為藥引。隨後,手持鉗子盯著女孩。服藥後,該女欲昏欲死,又過了一會兒,覺得咽喉間有什麼東西蠕動。這時候,游醫叫她張嘴,隨之鉗出一條五六寸長的小蛇,立即投于炭火中,將其化為灰燼。

雷蠱、蛇蠱外,唐時還有一種更神秘更危險的踏影蠱。

說到踏影蠱,就必須談到人的影子。人的影子有什麼講究?《酉陽雜俎》有所記載︰“寶歷中,有王山人,取人本命日,五更張燈相人影,知休咎。言人影欲深,深則貴而壽。影不欲照水、照井及浴盆中,古人避影亦為此。古蠼 、短狐、踏影蠱,皆中人影為害。近人有善灸人影治病者。又,道士郭采真言,人影數至九。成式嘗試之,至六七而已,外亂莫能辨,郭言漸益炬則可別。又說九影各有名,影神︰一名右皇,二名魍魎,三名泄節樞,四名尺鳧,五名索關,六名魄奴……”

王山人生活在唐敬宗、文宗寶歷年間,長期研究人的影子的秘密。在本命日(跟生日的天干地支相同的日子)的五更天(凌晨三點到五點),于燈下觀察人影,可知吉凶未來。這位山人指出︰燈下人影越深,主人以後就越顯貴越長壽;相反,如果影子淺,則預示不詳。所以,古人忌諱在河邊、井邊乃至浴盆邊轉悠,因為在水中照出的影子一定是淺的。通過影子來實施巫術,在當時也不是沒有︰蠼 、短狐、踏影蠱,踏到或擊中人的影子,其人必死或得怪病。

說到影子,唐人認為燈光、陽光、月光下,如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人有九個影子。九影各有神,其神各有名。道士郭采真尤其堅持這種說法。據他說,這九影神分別稱︰右皇、魍魎、泄節樞、尺鳧、索關、魄奴……段成式為驗證這九個影子,特別試了一下,但只看到六七個。不過,郭采真說,點一個火把,慢慢使火旺起來,就可以辨別出最後兩個影子。

現在,回過頭來說說上面提到的三種怪物。

蠼 ,一種昆蟲,種類雖多,但活動神秘,所以並不常見。它屬于革翅目,身體狹長,帶觸角,尾巴上有彎刀狀的夾子,生活于潮濕或陰暗的角落,習性為晝伏夜出。古人認為,如果人影在燈光或月光下被其踏中,則不祥。短狐,又名蜮,形如龜,三只腳,生活在近水,習慣口中含沙噴射行人,即使擊中人的影子,人也得怪病。它也是成語“含沙射影”的主角。最後講到的是踏影蠱。這種蠱非常詭異,喜跟隨在人身後,踩踏影子,被踩者,則遇凶險。

唐時的蠱術,屬于巫術的一部分,跟幻術還不一樣。蠱術又分多種,其中一種叫魘蠱術,一度流行于唐朝的巫師間。魘蠱術的特點是將自己欲加害的人,做成木偶或紙偶、土偶,藏于暗處,除每日在心中默默詛咒外,並用針射扎其心髒位置,據說這樣可以使其人迷狂昏沉,喪失神智,最終死去。

蠱術在古代是屬于限制級的。唐朝時,政府曾出台法律,專門禁止此術,違者處以流放或極刑。

當時,有士人李某,與妻甦氏感情疏冷,而寵愛其婢女。多日後,婢女和李某便生邪念,欲害甦氏。二人密謀後,得一術士,求桃木符,上寫咒語,埋于廁所;隨後,又剪了七個甦氏模樣的彩色紙人,用細繩捆綁,每個都一尺多高,藏在院子東牆的土窟里,用泥堵上。自此後,婢女和李某每日在心中詛咒甦氏,欲使魘蠱術早日成功。

幾年後,還未等蠱術成功,婢女和李某就先于甦氏而死了。

又過了四五年,蠱術終成。自此,不時有僕人在夜里看到有彩色紙人現于庭院。寡居的甦氏,漸漸感到神志迷亂,渾身無力,醫治也不見效果。最後,聰明的甦氏想到庭院中的彩色紙人。

入夜,甦氏帶僕人埋伏,紙婦人一出現,便撲得一個。燈光下,發現那紙人眉眼四肢無不具備,跟甦氏很像,被捉在手里後,還扭動不止,人們大恐。有膽子大的,抽刀去砍,竟有鮮血從紙內崩出。還是甦氏淡定,叫人抱柴禾來,把紙人焚燒。沒想到,這一燒,竟引來了其他六個紙人,她們哭號,在空中輾轉。更恐怖的是,被捕捉的紙人燒成灰燼後,庭院中竟有一股人的皮膚被烤焦的氣味。

第二天,剩余的紙人不再呈彩色,而是身著白衣,飄蕩于庭院上空。

此後半年里,在甦氏帶領下,僕人們又陸續捉到六枚紙人。只有一枚,被捉後又逃逸了。在眾人追趕下,藏匿到了廁所。大家進去搜尋,掘糞土七八尺,依舊沒找到,卻得到一個桃木符,上面的紅色字跡依稀可見︰“李氏婢女魘甦氏家女,作紙人七枚,在院東牆里。九年後當成……”

郎巾真的能測盜嗎?

作為一個神秘主義者,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記載了眾多不為後人所知的黑暗和偏僻的知識,比如郎巾︰予幼時,嘗見說郎巾,謂狼之筋也。武宗四年,官市郎巾。予夜會客,悉不知郎巾何物,亦有疑是狼筋者。坐老僧泰賢雲︰“涇帥段宅在昭國坊,嘗失銀器十余事。貧道時為沙彌,每隨師出入段公宅,段因令貧道以錢一千詣西市賈胡求郎巾。出至修行南街金吾鋪,偶問官健朱秀,秀答曰︰甚易得,但人不識耳。遂于古培摘出三枚,如巨蟲,兩頭光,帶黃色。得,即令集奴婢環庭炙之。蟲栗蠕動,有一女奴臉唇動,詰之,果竊器而欲逃者。”

按段成式自述,他小時候曾听人說過郎巾即狼之筋。按古人的說法,郎巾是盜竊案中的斷案神器。由于具備神奇的功效,所以一直被認為是特殊商品,而不能夠隨意出售。在唐德宗時代以後,官方就在市面上禁制了郎巾的買賣。

被禁前,郎巾的銷售地主要集中在長安的西市。

長安城規劃得非常完整,每個區坊都有其功能。其中,有兩大商業區,也就是東市和西市。東市位于皇城東南,西側緊鄰平康坊、宣陽坊,東側緊鄰道政坊、常樂坊;西市在皇城的西南,東側緊鄰延壽坊、光德坊,西側緊鄰群賢坊、懷德坊。

在東市上做生意的,以唐朝商人為主;西市上做生意的,則以來自西域乃至西亞的胡商為主。他們兜售各種域外珍奇,換取唐朝人的金銀、瓷器、絲綢以及茶葉等。比如,撒馬爾罕的金桃、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漿(一種美酒)、西亞的寶石,以及各種香料、珍禽異獸,乃至于胡姬和昆侖奴(來自南洋)。而郎巾,正是他們從域外帶來的奇貨,所以售價是非常高的。

郎巾被禁後,雖然地下交易還有,但畢竟已不多見,很多人也就漸漸不知道其妙用了。直到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出于某種無法推測的原因,朝廷又開始允許郎巾自由出售。

話說這天晚上,段成式宴客,當他談到郎巾之妙時,在座的很多人都不知為何物,只有個別人有所耳聞,但依舊不知道其物確切的功能。就在段成式一聲嘆息時,在座的高僧泰賢開口給大家講了一段往事︰中唐大臣段,住長安昭國坊。有一天,他家丟失銀器十余件。據分析,應是奴婢所為。當時,泰賢還是小沙彌。其師與段交好,所以泰賢每每與師父出入段家。段為了破案,就叫他帶著一千錢去西市胡商那求購郎巾,囑咐其物不易買到,要多跑幾家。從昭國坊到西市很遠,需要穿過大半個長安城。

在路上,泰賢一直在想郎巾與破案有什麼關系。

出了昭國坊沒多久,剛到緊鄰的修行坊南街,在路過官方經營的金吾鋪時,泰賢問當班的相識,一個叫健朱秀的人,說這郎巾真那麼難買嗎。健朱(復姓)說︰“買到不難。只是,很多人不識此寶,更不知道其妙用。”

泰賢有些迷惘,因為他也不太清楚郎巾是干什麼的。

那健朱又說︰“現朝廷已經允許買賣郎巾,我這里其實就有。”

說著,健朱秀給泰賢取出三枚郎巾,其形如巨蟲,兩頭光亮,呈深黃色,樣子怪怪的。那一千錢是否給了健朱,我們不太清楚。總之,泰賢持著三枚郎巾迅速地回返了。

段大喜,沒想到如此輕易地就得到這稀罕之物。隨後,把奴婢召集在庭院中。接下來,用火燻烤那郎巾,它如蟲一般蠕動,發出奇怪的味道。最後,奇跡出現了︰眾奴婢中,有一個丫環,臉上的肌肉、嘴唇,甚至手腳都開始不由自主地抖動起來。

段遂大笑,一切水落石出。

郎巾到底是什麼?

《酉陽雜俎》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對此作了解釋︰“狼,大如狗,蒼色,作聲諸竅皆沸。中筋大如鴨卵,有犯盜者,薰之,當令手攣縮。”這里說得很清楚,是狼的“中筋”,也就是大腿里的筋,故而又稱狼巾。

狼大腿之筋確呈深黃色,形如巨蟲。不過,也有人認為,郎巾並非狼的大腿筋,而是由某種蟲子結成的東西,一如藥材里的“冬蟲夏草”,所謂“一面附著樹枝處,痕深陷而直,貫徹上下,以是知為蟲所結也”。也就是說,它是附著在樹枝上的,顏色也不是黃的,而是棗紅的,上面有網格狀花紋,整體像個袋子。至于是什麼蟲子結的,就不知道了。

但不管是狼的大腿筋,還是某種神秘的蟲子所結,郎巾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只在盜竊案上管用。

在上面的故事中,說到了一點︰盜竊銀器的女奴欲逃。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也就是說,她已經把所竊銀器藏在了身上。如此一來,就說明︰被盜物品附著在什麼東西上,燻烤郎巾後,什麼東西就顫動。另有一個故事︰一戶人家丟了簪子,怎麼找也找不到,于是用郎巾測盜,眾人皆無異樣,但這時候家中門簾抖動起來。

原來簪子被掛在了那里。

但如果所盜之物藏在了櫃子里呢?櫃子是否也會在那里兀自顫動?答案當是肯定的。

當然,對郎巾這玩意兒,後人大多持懷疑態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曾說︰“愚謂其事蓋術者所為,未必實有是理。”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這樣一個神奇和引人遐想的傳說。這還不夠嗎?

魚與龍

講龍的故事前,需要先講講魚。

唐人好吃魚,但從不吃鯉魚。因為朝廷有明文律令︰不許捉鯉魚。意外捉到鯉魚後,必須第一時間放生,否則的話杖擊六十,拿到官府問話。因為唐朝皇帝姓李。雖然不叫吃鯉魚,但其他魚還是難逃美食家和饕餮者的大嘴。

據記載,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755年)的荊州,還有一個漁人,在江中釣上一條青魚,長達一丈,說是釣,最後是被他拖上岸的。那青魚,鱗上有五色圓花,異常美麗。漁人很驚喜,回家就蒸著吃了。

奇怪的是,那青魚沒有一點魚味兒。他吃的是魚嗎?

但已經晚了。

五日後,漁人發現一隊車馬停在自己家門前。他很奇怪,又很害怕。只听車里傳出一個聲音︰“我之王子,往朝東海,何故殺之?我令將軍訪王子,汝又殺之,當令汝身崩潰分裂,受苦痛如王子及將軍也!”

車里的人有可能是魚仙,也可能是龍王。從他的話語中分析,這次被漁人吃的不是其太子,而是尋找太子的將軍。至于太子,當也葬身于漁人之口,但那想必是以前了。

後來,漁人身上開始出現奇異的變化,怎麼變化呢?就是一點點地骨肉分離……

再看兩個水族被侵而引發的異事︰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年~779年),和州負責掌管文書的劉錄事因故罷官,閑居旁縣。此君尤愛吃魚,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吃魚,從來就沒吃飽過。”

這一天,有好事者送來一百來斤魚,意思是︰不從沒吃飽過嗎?這魚我都堆這了,您看著辦。劉錄事也不客氣,在庭院中當場為大家表演吃魚絕技。但吃了幾碟子後,他就感到咽喉哽咽,隨後咳嗽出一個如黃豆大的骨頭珠子。

劉錄事也沒在意,將那珠子放在茶碗中,用碟子蓋上,繼續吃。沒多長時間,珠子將碟子拱開,再望去,已有數寸長,形狀如人。在座客人競相觀看,那珠子很快便如人一樣高大了,隨後更奇怪的事發生了︰化作人形的骨頭珠子跟劉錄事打起架來,把劉錄事毆打得口鼻出血。打了一陣,兩個人各自跑開,分至大廳兩側,最後到庭院後門,又相遇了。這一次,二人沒斗毆,而是合為一人,正是劉錄事。

眾賓客追來,但劉錄事已神志不清,好一陣子才能說話。賓客問他剛才發生的事,他一無所知。

此後,劉錄事再也不敢吃魚了。

面對一百來斤鮮魚時,發生如此怪事。可以想象︰那化作人形的珠子,或者是魚仙變化,或者是龍王變化,為的是阻擋這位老兄繼續狂吃水族。

真的有龍嗎?

在說龍之前,先講一下龍的親戚。

王彥威,晚唐人,任宣武節度使,全唐詩收入其一首《宣武軍鎮作》︰“天兵十萬勇如貔,正是酬恩報國時。汴水波瀾喧鼓角,隋堤楊柳拂旌旗。前驅紅旆關西將,坐間青娥趙國姬。寄語長安舊冠蓋,粗官原因是男兒。”雖寫得粗陋,但也有些氣勢。

鎮汴州時,逢大旱。此日夜宴,座上有叫季的,為某親王的門客,當時寓居汴州。王彥威順便說起大旱之事。

季听後笑道︰“不就是需要下點雨嗎!這有何難?”

王彥威一皺眉,問︰“你有辦法?”

季說︰“你給我準備蛇醫四頭,十石量的甕兩個,每個甕里盛上水,分別放置蛇醫兩頭,用木蓋塞壓,糊上泥,放在院里,甕的前後設席燒香,再找七八歲的小孩十幾個,讓他們手里拿著小青竹,晝夜不停地敲打那兩個甕。”

王彥威按說的做了,果然天降大雨。

蛇醫非蛇,而是蠑螈,又稱蛇師。唐人認為,蠑螈和龍是兒女親家,既然不能讓龍現身天空,那就把它的親家請來吧。

說到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秋十月,在山西文水,有巨石從雲中“墜落”。縣里的官員急忙把這一天象報告給長安。時有西域某高僧在京,當太宗皇帝問其為何物時,高僧斷定那是龍的食物,只是因為不小心,最後才從雲中落下。

下面的記載則更具現場感︰

玄宗開元年間,中原徐城地區經常鬧水災,汴州刺史齊浣當時兼任河南采訪使,他在勘察地形後,向朝廷打了個報告,建議開條人工河引水。工程由各縣分掘,最後連在一起。當施工到亳州真源縣地段時,挖掘出一個巨大的洞穴,里面有什麼呢?竟蟄伏著一條長一丈多的龍!

縣里的人急忙上報,齊浣听後大驚,命人將龍放生到淮河。從真源縣到淮河有幾百里地,不太清楚當時是怎麼轉移過去的。但有另外一個細節︰轉移之初,有個當差的,趁人不注意,悄悄拔了一根龍須作為紀念和珍藏。

龍,真的存在嗎?在元街縣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盤龍,“或試撓破之,尋手成龍狀。驢馬飲之,皆驚走”。

《酉陽雜俎》更是記載︰“僧無可言,近傳有白將軍者,嘗于曲江洗馬,馬忽跳出驚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帶,縈繞數匹,遽令解之,血流數升,白異之,遂封紙帖中,藏衣箱內。一日,送客至痋@ 鍪局羈停 馱唬骸 烈運 災 俊 滓員拗爻汕希 貿嬗謚校 諸縷瀋希 僨輳 嬡淙淙緋 現腥 浚 亢鱟耘倘粢幌  瀉諂縵閶蹋 凍鯇芡狻V誥逶唬骸 亓病! 旒憊欏N詞錚 纈旰鮒痢  br />

這個長安奇聞是僧人無可講給段成式的︰

有個將軍姓白,常到郊外的曲江洗馬。這一日,白將軍在一處淺灣洗馬時,那馬突然一聲長嘶,躍上岸來,奔馳不已。白將軍大驚,騎上附近的另一匹馬追趕。捉住後,發現該馬前蹄上纏繞著一條白色的蟲子。把它揪下來,蟲子流了不少血。將軍奇怪,叫人將它裝進袋子,藏在了箱里。

一天午後,白將軍送客于郊野,亭驛中告別間隙,取出那蟲子展示︰“前幾日在曲江邊得的,不知為何怪。”

客人問緣由,隨後道︰“既然得之于曲江,何不以水試之?”

在亭邊掘地為坑,把蟲子放了進去,然後開始澆水。不一會兒,蟲子就慢慢伸展起來,越來越長;坑里的水,竟也越來越多,如同泉涌。倏忽間,那蟲子已搖晃變大,黑氣驟然升騰,眾人大驚,從亭中跑出。

那客人邊跑邊說︰“此物必為龍!”

白將軍此時也在奔跑,沒跑多遠,風雨交加,雷聲巨響,再回望亭驛上空,烏雲中真有一物,形如巨龍,長身而去。

關于龍的秘聞,還有一例︰“有史秀才者,元和中,曾與道流游華山,時暑,環憩一小溪,忽有一葉,大如掌,紅潤可愛,隨流而下,史獨接得,置懷中。坐食頃,覺懷中漸重,潛起觀之,覺葉上鱗起,栗栗而動,史驚懼,棄林中,遽白眾曰︰此必龍也,可速去矣!須臾,林中白煙生,彌于一谷。史下山未半,風雷大至。”

兩則故事都很離奇︰一個飄如紅葉,一個纏于馬蹄。

至于後者,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當時白將軍正在給馬洗澡,有龍潛于水中,被馬帶出江面,到了旱地上,也就喪失了本領,後來用水激活,才得以升騰而去。

關于龍的神奇記載還沒完。有一次,據說發現的不是一條龍,而是一窩龍。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浙江臨海縣叛亂分子袁晁越海進攻永嘉,其戰船在海上遇風,被吹到千里外的島上。這里是傳說中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東方。漫游中,叛亂分子看到一座黃金城市。這里的一切都是黃金造的。他們進入一間密室,看到二十多只狗崽一樣的東西。這時候,有女子出現︰“你們不是叛亂分子嗎?如何至此?你們看到的東西並不屬于你們。另外,你以為你們看到的是狗嗎?告訴你們吧,那是龍。”

叛亂分子倉皇而逃。

後來,袁晁的叛亂被平息,朝廷的官員听一個叫曲葉的女叛匪親口講述了這件秘聞。

說到一窩龍,就不能不提龍的直系親屬。據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關于九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g懟 痢Ⅲ牽壞詼質牽 PgⅢ恰牙巍懟Ⅶ吟選Ⅱ簡蟆 觥♀ 吠跡壞諶質牽 ♀Ⅲ輟Ⅴ鰲牙巍懟Ⅶ吟選 自蟆 輟br />

關于龍的傳說,還有什麼要的講的呢?

孫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時。小時患病難愈的親身經歷,使他立志學醫,長大後研究草藥,從太白山到終南山,從峨眉山到少室山,從幽谷到峭壁,都可以看到他的足跡。除治病救人外,作為當時著名的道士,他還研習養生之術,修煉成仙之法。從隋文帝到唐高宗時代,他屢次拒絕封官,而終身隱逸,寫有著名的《千金方》,終成一代藥王。

孫思邈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這一年,他已年過百歲;又有一種說法,稱他活了一百四十多歲。“安史之亂”,玄宗入蜀,曾夢見正在峨眉山修煉的孫思邈向他討要“武都雄黃”。夢醒後,乃命人取雄黃十斤送于峨眉山金頂。使者上山還未過半,就見一老人仙風道骨,坐在岩前,身邊有二道童相伴,其中一個道童指著前面的巨大石臼說︰“你可以把藥放在上面。石上有我們師父寫的字,請你錄下,回復于皇帝。”使者見石上果有一百多個紅字,便錄下,每錄一個,石上的字就少一個……

孫思邈在終南山隱逸時,與高僧宣律友善。當時長安干旱,皇帝請西域胡僧在昆明池祈雨,祈雨前叫人于壇前置備香燈,七日後,昆明池水面降低了數尺。一天晚上,突然有一老者拜見宣律,自稱昆明池龍王,說長安久不下雨,不是他在搞鬼。現在,那求雨的胡僧本想要龍腦制造藥材,卻欺騙皇帝說祈雨,自己命在旦夕,求宣律幫忙。宣律听後,把孫思邈介紹給龍王。于是,龍王又去終南山拜見孫思邈。

龍王︰“拜托了。”

孫思邈︰“我听說昆明池龍宮有醫藥仙方三千,你把這些方子傳給我,我當救你。當然,你也可以拒絕。”

龍王︰“玉帝有令,仙方不可妄傳。但事已至此,情況危急,傳就傳了。”

不一會兒,龍王取仙方三千,傳與孫思邈。

思邈大喜,叫對方回龍宮,說後面的事交給他了。

轉天,昆明池水就暴漲,沒過幾天就溢上岸來。那作法的胡僧見此情景,羞惱而死。

以上故事講的是《千金方》的來歷,跟龍王是有直接關系的。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發現,龍王不是盡在海中,長安郊外的昆明池也有。

關于海中龍王的記載,可以看看武則天大足年間(公元701年)的一個故事︰當時有士人隨使臣去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在大海中被風吹至一島,名曰扶桑洲長須國。

士人被安排在館驛居住。那里的居民都是長臉,上面長著長須,士人隔窗而看,甚為好奇。有一天,士人被國王召見,見是中華人物,來自上國,遂拜其為司風長一職,又被招為駙馬。卻說那公主,特別漂亮,美中不足的是腮邊有胡子數十根,令士人郁悶。

過了十來年,士人和公主生了一兒二女。一天上朝,士人見國王和周圍的大臣面色憂愁,便表示,為解國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國王說︰“那就有勞駙馬,去拜見這大海中的龍王,就說東海第三汊第十島長須國有難求救。一定要注意,我國微小,也許龍王不知有這個地方,一定再三陳明。”

士人辭別國王,登上小船,乘風破浪,入至龍宮。

龍宮珠光寶氣,目不能視。士人嚷嚷著要見龍王,後者很是謙虛,親自出門迎接,問明來意,士人說了原委,龍王下令調查此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