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坊間軼事︰ (2)

所屬書籍:唐朝詭事錄 小說

,同時受到高端和大眾的迷戀,那麼這個人就值得研究了。

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山西,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鄭,也就是陽歷的2月28日,李白、王維的陽歷生日也是這一天。雙魚座的白居易聰慧而刻苦,細膩而敏感,又有剛直一面。跟成長在“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青年一樣,他還有家國的情懷,希望通過努力,重現大唐盛世。不滿二十歲時,白居易去長安漫游過一次,拜見了老詩人顧況,留下那個著名的典故。顧︰“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看完白詩後,又言︰“有才如此,居又何難!”

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入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因詩賦才華橫溢,一考即中。他被授予的第一個官職是秘書省校書郎,負責在皇家圖書館校對訂正典籍。按仕途慣例,進士在朝廷干過一段時間後要到基層鍛煉,白居易隨後做了長安附近的周至縣縣尉。在周至的日子,白居易筆耕不輟,寫出人生第一首杰作《長恨歌》,一夜之間名滿長安。接下來,陸續做了翰林學士、左拾遺(諫官)、京兆府戶曹參軍(長安財政局長)、太子左善贊大夫(東宮太子的屬官)。做左拾遺時,剛直方正,贏得了名聲,也得罪了人。隨後,就到了對詩人來說極為重要的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這一年夏六月,藩鎮李師道派遣刺客潛入長安,在力主削藩的鐵腕宰相武元衡入朝途中將其刺殺。這是自古以來未有的事件。白居易怒發沖冠,第一個站出來向皇帝上疏,要求全力捕捉刺客。

在我們看來,不但沒錯,且忠烈可嘉。但官場的規則,白居易忘了;他做諫官時得罪過的人,白居易忘了。所以,有大臣站出來指責白居易︰白擔任太子左善贊大夫,是東宮太子屬官,而宰相被刺後,上疏言事的應是朝廷諫官,白居易先于朝廷諫官上疏,破壞了朝廷規矩,也就是說越位了。就在這時候,還有人向白居易砸去更重的石頭,這就是“不孝”的罪名,稱白居易之母因看花落井而死,白在守孝時卻寫下與花、井有關的詩歌……

各種看著白居易別扭的人暫時團結在一起。這樣一來,憲宗皇帝也騎虎難下,于是貶白居易為江州刺史。江州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在唐時非常重要,屬中上等州,可以看作皇帝的照顧。但白居易剛出長安,時任中書舍人的王涯(死于“甘露之變”的那位宰相)落井下石,對皇帝說,不孝的人怎麼能做一州刺史?憲宗只好追加了一道命令,再貶白居易為江州司馬。

命運仿佛跟白居易開了個玩笑。他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即使先于諫官上疏,不合朝廷規矩,也罪不至此吧?後來我們看《唐律疏議》發現︰這確實不構成罪名,何況上疏的背景是宰相被刺這樣的特殊事件。他更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落井下石。一路行船,白居易陷入巨大的迷惘。還好,途中收到摯友元稹的書信,山水間孤立無援的白居易一時間熱淚盈眶。

此時白居易詩名天下皆知,江州刺史對他非常照顧,所以白居易雖官為司馬,但實際上是非常閑的。他常一人獨上廬山,那里有著名的東林寺。白居易在山上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別墅。幽谷花樹間,白居易訪僧問道,流連忘返,“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但實際上,詩人仍意氣難平,在與妻兄《與楊虞卿書》中,他這樣寫道︰“(武元衡被刺後)皆曰︰丞郎、給舍、諫官、御史尚未論請,而贊善大夫反憂國之甚也?僕聞此語,退而思之︰贊善大夫誠賤冗耳!”

轉年秋天的一個傍晚,白居易于江邊送客,蕭瑟秋風撫過,詩人感到一絲人生的寒冷。然後他就看到那傳來淒美琵琶聲的小船,《長恨歌》之外的另一首杰作《琵琶行》由此誕生。在這里,不想去說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而只想靠近詩人那一夜的心境。對他來說,那一夜即一生。而那一夜的心境,又可以用《琵琶行》中的兩句說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這個夜晚,他這樣的士人,與一個流浪的琵琶女,有什麼不同?詩人另一種人生的大幕,似乎已經在江州悄悄拉開一角。

貶官前,白居易剛直激切,勇于言事,深得東漢士風;貶官後,趨向于獨善其身,“世事從今口不言”。後來的白居易,在長安與外地的仕途間輾轉,最終在東都洛陽做了閑官,跟裴度、劉禹錫詩酒相酬,野游夜宴,一心一意地實踐著自己的“中隱”哲學。大隱隱于長安的朝廷,小隱于這個國家的山野,中隱則指的是做京城之外的閑官。

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的三月初三,在洛陽,白居易、裴度、劉禹錫等十五位名士,模仿東晉的蘭亭雅會,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春宴。“河南尹李待價將禊于洛濱,前一日啟留守裴令公(裴度)。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賓客蕭籍、李仍叔、劉禹錫,中書舍人鄭居等十五人合宴于舟中。自晨及暮,前水嬉而後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望之若仙,觀者如堵……”

盛唐造就了李白,“安史之亂”成全了杜甫。但從士人心靈史的角度看,給後世影響最大的唐朝士人是白居易。他既是“中隱”概念的最初闡釋者和實踐者,又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先驅。他按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度過了後半生。

但白居易仍有自己的底線,堅持著自己的人生意志。在中晚唐綿延四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沒有投入哪一方陣營,哪怕他是“牛黨”主力楊虞卿的妹夫,哪怕他常與牛僧孺唱和,哪怕他最親密的朋友元稹站在了“李黨”一邊,哪怕始終厭惡他的李德裕把他的詩篇扔掉。當兩黨成員為扳倒對方而紛紛親近專權的宦官時,白居易依舊不為所動地堅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新唐書》對他的最終評價是“完節自高”,這非常準確。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七十歲,以刑部尚書致仕,正式退休。白居易退休那一年,摯友劉禹錫離開了這個世界,密友元稹多年前就不在了。前幾年,同居洛陽的老上級裴度也去世了。看不上自己的李德裕還在,唐武宗即位後深得信賴,回長安做了宰相。在他的鐵腕治理下,不敢說回到盛唐時代,但跟憲宗時的“元和中興”有些相似了。白居易在失落中有些欣慰,那些都是他曾經的夢啊。

朋友們一個個地離開這紛繁險惡的人間,是什麼支撐白居易繼續走下去?“棲心釋梵,浪跡老莊”。

始于儒,中于道,終于釋。

晚年的白居易,經常流連在洛陽的群山中。

看一下唐人康駢筆下晚年的白居易︰“白尚書為少傅,分務洛師,情興高逸,每有雲泉勝境,靡不追游。常以詩酒為娛。因著《醉吟先生傳》以敘。盧尚書簡辭有別墅,近枕伊水,亭榭清峻。方冬,與群從子佷同游,倚欄眺玩嵩洛。俄而霰雪微下,情興益高,因話廉察金陵,常記江南煙水,每見居人以葉舟浮泛,就食菰米鱸魚。近來思之,如在心目。良久,忽見二人衣簑笠,循岸而來,牽引水鄉篷艇,船頭覆青幕,中有白衣人,與衲僧偶坐。船後有小灶,安桐甑而炊,卯角僕烹魚煮茗。溯流過于檻前,聞舟中吟嘯方甚。盧撫掌驚嘆,莫知誰氏。使人從而問之,乃曰︰‘白傅與僧佛光,同自建春門往香山精舍。’其後每遇親友,無不話之,以為高逸之情,莫能及矣。”

說的是,工部尚書盧簡辭,在洛陽伊水邊有別墅,此年冬天落雪之際,與家人登亭遠眺,忽見清寒的水上,有小舟一艘,上有一人著白衣,與高僧閑坐,神姿高逸,或烹魚煮茗,或吟詩長嘯,舟過盧家別墅時,簡辭叫人打問是誰,回稟道︰是白居易先生,正往香山寺去。

盧簡辭追羨良久,以後逢人就說所見的這一幕。這是現場目擊者眼里晚年白居易的最真實寫照。

作為一個佛教的接受者,白居易喜佛而不妄佛,只是把佛禪(包括老莊之道)作為自己心靈的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去獲得莊、禪悠然自得之樂,從而開闢了兩宋士大夫的心靈之路。中國士人的心靈步伐止于白居易。因為白之後的士人在心靈上沒拿出更新的東西。至于被我們認為的士之完人甦軾,在內心軌跡上所追尋的也正是白居易之路。

白居易雖閑居洛陽,但在詩壇上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全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人。無論帝國哪個階層的人,出口都能背誦白居易的詩。作為一個詩人,還有什麼比這更叫人高興的呢?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此時武宗死,宣宗即位,還沒改年號),七十五歲的白居易病逝于洛陽。朝廷贈尚書右僕射。詩人一去,唐朝詩壇空了半邊。白居易作何想法?還好,為他寫墓志銘的人叫李商隱。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一首小令。可是,也許就在這短短的行間,包含了他一生的夢想、痛苦、歡愉和嘆息。唐宣宗即位之初,有意起用閑居洛陽的白居易為宰相。但詔書還沒發出去,白居易去世的消息就傳來了。宣宗傷感不已,提筆寫下《吊白居易》︰“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雙魚座李白,水瓶座杜甫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難!在沒現代傳媒的情況下,靠著毛筆在紙上寫詩文的他們,通過口口相傳,仍能“名播海內”,可見優秀到什麼地步。李白就是這樣的人物。當然,杜甫也是。但在生前,跟李白比,他的名氣差多了。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東都洛陽。

後來人們對此有至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馬上稱為詩聖,一仙一聖的踫撞,太激動人心了。于是就說,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真的是這樣嗎?

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的無限景仰是真的,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李白呢?

似心不在焉,寫給杜甫的詩寥寥可數︰《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中還把杜甫輕嘲一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不過,《酉陽雜俎》獨家披露了李白寫給杜甫的第四首詩︰李白名播海內,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白前後三擬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別賦》。及祿山反,制《胡無人》,言︰“太白入月敵可摧。”及祿山死,太白蝕月。眾言李白唯戲杜考功“飯顆山頭”之句,成式偶見李白祠亭上《宴別杜考功》詩,今錄首尾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故事有兩個看點︰一是放曠不羈的李白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子;二是李白與杜甫的關系問題。關于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這件軼聞,只見于《酉陽雜俎》,後被人廣泛引用。但最令人關心的還是李杜的關系。

按段成式自述,他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見到一首《宴別杜考功》,首尾句如下︰“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但即使加上這一首詩,也不過四首而已。何況,南宋學者洪邁認為《戲贈杜甫》一詩並非李白所寫,而是好事者為之。他甚至認為《宴別杜考功》中的“杜考功”也不是杜甫。那麼,按洪邁的判斷,李白只給杜甫寫過兩首詩。

但無論是四首,還是兩首,區別是不大的,都可以說明,李白對杜甫也就那麼回事兒,而並非像後世研究者意淫的那樣兩個人到了摯友的地步。李白很少給杜甫寫詩,而且詩中看不出太多的真情,或者說不怎麼願意搭理杜甫,大約有幾個原因︰一跟杜甫還沒有成名有直接關系。但這跟見人下菜碟沒什麼關系;二跟李白的性格有關。孤傲灑脫如李白,總是不會嘰嘰歪歪地給一個人寫詩玩;三是二人關系真的很一般。在李白心中杜甫也就是個一般人兒,他們的友情遠比不上李白和王昌齡。當王昌齡被貶西南時,李白飽含真情地寫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當然,也有人說,李白還是給杜甫寫了不少詩的,但“安史之亂”中遺失了。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關于李白和杜甫關系的真相,不能因為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寫有“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樣的句子,就認定二人情同手足。在很大程度上,這只是杜甫的一廂情願。

李白和杜甫的關系,說到底是明星和粉絲的關系。

以李白的性格,會真正喜歡上無論是性情還是詩情都比較悶的杜甫嗎?可能性不大。也有人說,兩個人的性格正好互補啊。我告訴你,無論在友情上,還是在愛情上,這種所謂互補都是貌似有理的扯淡話。對李白來說,他所傾心交往的,更多是王昌齡那樣的詩情豪邁之人。

如果稍微八卦一點,可以從星座的角度考察一下兩個人的關系。

李白是雙魚座,陽歷2月28日生日(公元701年陰歷正月十六生于四川江油,所謂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不實),和白居易、王維是同一天。三個桂冠詩人同一天出生,這本身就是個奇跡。接著說杜甫。老杜生日是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陰歷正月初一,也就是當年春節,對照萬年歷換算,公元712年春節,是陽歷的2月12日,也就是水瓶座。

很多人會說,李白像雙魚座,但杜甫實在不像水瓶座啊。按史上記載,綜合分析老杜的性格,只能是個土象星座,比如摩羯、處女、金牛啥的,怎麼可能是風象的水瓶呢?但別忘了,我們說的星座指太陽星座,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往往是上升星座(一個人潛意識里想成為的那種人)。

查上升星座就需要動用星盤。但這也不是很難,知道出生地點和時間就可以了。杜甫原籍湖北襄陽,出生在河南鞏縣,今天的鞏義市。按《本事詩》記載,杜甫出生在午時之初,即臨近中午的十一點多。由此去查,會發現杜甫的上升星座恰恰是土象的金牛座。李白呢,不但太陽星座是雙魚,上升星座也是雙魚——當日卯末出生,即早上臨近七點。

從詩風上分析一下。

雙魚當然以浪漫為主打,想象力在十二星座里最發達,這也確實是李白的詩風。水瓶以冷靜犀利著稱,慣于剖析現實,跟杜甫切合。在性格方面,水瓶看似新潮,實則保守。金牛更是如此。

這時候,可以看一下雙魚和水瓶(金牛)的關系了。

友誼上,水瓶對雙魚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好比飯後甜點;而雙魚對水瓶來說,更多如主食,認定了會交往一輩子。在某些時候,雙魚也許是欣賞水瓶的,但總的來說在內心並不認同。至于雙魚和金牛就更合不來了。金牛會被雙魚特有的浪漫飄逸的氣質所吸引,但接觸後雙魚卻會厭倦金牛身上的沉悶,從而逐漸地將之疏遠。此時的金牛,往往沒有察覺,而繼續按自己的節奏追尋這段友情。怎麼可能呢?對雙魚的疏遠,金牛即使發覺後,通常也不知道為什麼。他不懂得雙魚需要的是新奇,而這是金牛給不了的。因此,這必然是一對貌合神離的朋友。

而這,正是杜甫和李白關系的真相所在。

當然,後來杜甫玩大了。而李白,雖然在多數情況下被推為古代第一詩人,但真正考察他的詩歌,會發現︰真正透入骨髓的佳作並不是很多。當然,這些對李白來說無所謂。因為他即使一首詩都不寫,也是個詩人。這是天生的詩人和後天的詩人的區別。這也是李白和杜甫的區別。但不要以為這兩類詩人有高下之分。作為後天的詩人,杜甫屬于透過時光的利箭而歷久彌堅的老家伙。看吧,縱觀唐朝乃至整個古代,誰能寫出《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樣的詩歌一出,曾經的粉絲也就最終從文本上超過了那個時代的偶像和桂冠詩人。

文學青年王勃

有唐一代,詩人們把詩歌推向高潮,每個人都那麼出色。所有的感情,被那個年代的人用盡了;所有的好詩,被那個年代的人寫盡了。

本故事的主人公王勃,是開大唐風氣之人。他力壓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而為“初唐四杰”之首。盡管“烽火照西京”的楊炯不服,說恥在王勃之後,但無論如何,王是唐朝的第一個天才詩人。王勃的詩篇當然很好,但文章更好。早年,還不到二十歲,王勃曾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其間,因一篇才華初露的戲作《檄英王雞》而觸怒了沒有幽默感的高宗皇帝,隨後將其逐出王府。

幾年後,一篇即席而作的《滕王閣序》,充分展示了青年的無比才華。此賦一出,華蓋古今,無出其右者。可以說,幾乎到了句句珠璣的地步。

那是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去探望身為交趾縣令的父親。

他孤身一人南下︰淮陰、楚州、江寧、潯陽,路過洪州也就是南昌時,正趕上重修的滕王閣落成,都督閻伯嶼于重陽日大宴賓朋。王勃有幸受邀。開宴前,閻伯嶼為向眾人推出女婿吳子章,而叫吳提前寫了一篇重修滕王閣的序,並叫他反復背誦,為的是在宴會上露一手。

宴會開始,酒過三巡,閻伯嶼按事先設計的,請在座諸人現場作序。與會賓朋毫無準備,亦不曉得領導用意,故而皆推辭了。就在閻伯嶼準備叫女婿現場“作序”時,看到正在獨自飲酒的王勃,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後生。于是,閻伯嶼無意地問了一句︰“王子安,可否現場作一序?”

他以為小伙子會像其他人那樣推辭,但沒想到王勃振衣而起,叉手施禮︰“敢不從命?!”

閻伯嶼一愣。

王勃要過紙筆,沉思片刻,揮筆疾書。閻伯嶼很郁悶,確切地說很氣惱,但已經如此,又不好發作。就在王勃疾書時,離席去了偏室。但對王勃所寫之序又感好奇,故而叫人出去觀看,順便進來稟報。

開始時,閻伯嶼听人說,王勃開篇寫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閻伯嶼冷笑道︰“老生常談,有何新奇?!”

他听到“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時,開始不語。

最後,當听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老閻不禁拍腿大喝一聲︰“此真天才也,當垂不朽!”

隨後閻都督重返宴席,站在王勃身邊,看著小伙子落筆千鈞,最後把酒言歡。

王勃寫《滕王閣序》,為席間即興而作,文不加點,渾然天成,滿座驚奇。其實,王勃這個本領,是早就具有的,而非盲打誤撞。《酉陽雜俎》就記載了他蒙著被子打腹稿的故事︰“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 ’……”寫作前,王勃先磨墨數升,後用被子蓋住臉,躺在床上。靈感所來,忽地坐起,一揮而就,時人稱之為“腹 ”。“腹稿”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對我們來說,“腹稿”是要反復修改的,但對王勃來說卻是一揮而就的事,于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能夠在滕王閣上即興寫下那千古名篇了。算起來,《滕王閣序》只有七八百字,但每句皆如珠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高朋滿座”“萍水相逢”“時運不濟”“物換星移”“俊采星馳”“勝友如雲”“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雲銷雨霽”“漁舟唱晚”“雁陣驚寒”“興盡悲來”“關山難越”“失路之人”“他鄉之客”“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青雲之志”“桑榆非晚”“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臨別贈言”……你很難想象,在短短的一篇序里,竟然創造了如此多的成語和熟語,滋潤了後世一代代寫作者。

《滕王閣序》最後一段是“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每每讀到這一段,總令人百般感慨。像很多天才一樣,王勃也死于二十七歲。那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意外。否則的話,他必然會寫出更多的華章。這是一個極具才華者的不幸結局。但人生如此。在最絢爛的年華里,逼迫一個天才謝幕,只留下雪亮的影像,不時被歷史的大浪卷起。

王勃死後,早年不服于他的楊炯為他的《王勃集》寫了序言。這樣也好。

王勃在交趾探完親後,于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秋八月渡南海回返,因風浪而墜入大海……或許,一年前,在滕王閣上,我們的主人公就為自己的命運悄悄地作了注腳︰“盛筵難再,蘭亭已矣!”

兩個失蹤的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駱賓王是我們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詩人。“鵝鵝鵝”是他七歲時的作品。作為“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與王勃、楊炯和盧照鄰一起打造了大唐詩歌的良好開局。

但當時,給他帶來真正知名度的並不是詩歌。

駱賓王是四杰中歲數最大的,比最小的王勃大三十來歲。考察他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不是在他人幕府做文書,就是在地方當小官兒,好不容易在中央政府做了個侍御史,也不過是“從六品”,而且還沒做安穩就被轟走了。到最後,駱賓王只是個縣丞,心里有多不爽便可想而知了。

但駱賓王還是有想法的。什麼想法?就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必須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他需要的只是等待。所以他最終棄官而去,開始了自己的游歷生涯。

卻說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秋,年過半百的駱賓王正背著小包,落魄地在江淮也就是揚州一帶轉悠。一想到五六十歲了,還一事無成,駱賓王就鼻子發酸。哭完了,他繼續轉悠,也許冥冥中感到這里是改變命運的地方?

還別說,轉悠了幾圈,命運還真就拐了個彎兒,因為他听到個消息︰大唐名將李瞴@鎩 槐崮舷碌男煬匆擔 諮鎦菰熗宋湓蛺斕姆礎︰冒。』嶗戳耍 奼 踉諗趟懍巳脛雍螅 煌吩煬匆檔拇笥 K婧螅 辛甦庋歡味曰啊br />

徐敬業︰“大爺,您是?”

駱賓王︰“傳說中的駱賓王就是我。”

徐敬業︰“哦。”

駱賓王︰“……”

徐敬業︰“您來干什麼呢?”

駱賓王︰“求個官。”

徐敬業︰“為什麼這麼自信?”

駱賓王︰“因為你需要我。”

徐敬業不得不上下打量一下駱賓王,不過是個面色偏黑、體型較胖、胡須稀疏且一臉高傲的老頭兒。

徐敬業告訴駱賓王,雖然自己現在很需要人手,但詩人什麼的就算了吧,而且還那麼大歲數。

徐敬業︰“打下洛陽後,我也許會請你寫一首詩。”

駱賓王︰“豎子不足與謀!”

說完他就想走。其實只是轉了個身兒。

徐敬業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開口︰“先生可自比一人。”

駱賓王︰“三國陳琳。”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討曹操,寫了一篇檄文,把曹操罵了個底兒掉。據說曹操當時正頭疼,多日不愈。看完檄文,出了身冷汗,頭也不疼了。

听完駱賓王的話,徐敬業蹦到跟前,拉住駱的手,說︰我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我的藝文令,掌管軍中文書機要!

在投奔徐敬業反對武則天這個事上,不要以為駱賓王是頭腦發熱。他不傻。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駱賓王七歲時,就寫出了“鵝鵝鵝”,肯定有兩下子。他的悲劇只在于站錯了隊,具體地說是錯判了形勢。按駱賓王估算(實際上也是徐敬業估算),只要這反對武則天的戰爭一打起來,那麼肯定是和者雲集,用不著打到洛陽、拿下長安,只要叫軍隊朝著洛陽進軍,武則天的政權就會垮掉。他們甚至相信只要一篇充滿鼓動性的討伐檄文一出,事就妥了。所以,當時徐敬業雙手扶住駱賓王的肩膀,說︰“拜托了。”

駱賓王說︰“客氣啥?”

徐敬業親自給駱賓王鋪紙研墨,而後者喝了點酒,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窗@罰何繃儷 涫險擼 苑嗆退常 厥島  N舫涮 諳魯攏 願氯朧獺d└跬斫冢 嗦掖汗 G幣鵲壑 劍 跬己蠓恐 浴H朊偶擔 昝疾豢先萌耍謊諦涔鰨 鈉 芑籩鰲< 笥諏C,陷吾君于聚。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帝後,識夏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 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寫得確實好。這個檄文一出,把各朝各代的檄文都斃了,包括陳琳的那一堆。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 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千年後,讀這樣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的欲望。檄文是什麼?就是廣告,能寫到讓你產生沖動就是最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詩人駱賓王是唐朝最好的文案。

武則天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檄文,讀到最後一個字時,這個除了太宗李世民外誰都不服的女人已汗濕香衫。《酉陽雜俎》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後被各種史料所摘引︰“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她問宰相︰“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為什麼沒有被朝廷發現和使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看到駱賓王寫的狂卷自己的檄文後,仍大賞其才。

這是武則天的氣度。

她畢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而非印象中那個跟神探狄仁杰眉來眼去的女人。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內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家新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

但只是徐敬業負了這篇曠世檄文。

徐敬業太自負。這是沒辦法的事。他的祖父是大唐第一名將英國公徐世齰睩t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