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坊間軼事︰ (1)

所屬書籍:唐朝詭事錄 小說

大唐八周刊

突然,風吹掉了貴妃的領巾,落在賀懷智腦袋上,貴妃回眸一笑,賀懷智有些不好意思。他是聞到楊貴妃的體香了嗎?總之他心旌搖曳。

賀懷智回家後,身上芳香不散。當夜也許就夢見了美麗的貴妃。後來,他將腦袋上的襆頭巾放進一個錦囊。

這是玄宗最後的太平日子。把這太平歲月推向高潮的一幕,出現在大明宮清元小殿上。

楊貴妃的香水味

唐朝盛大開放,中外貿易頻繁,帝國的絲綢、瓷器被運到境外,境外的各種特產和珍寶不斷被運進長安,比如奇異的動物、水果、香料、珠寶以及各種生活奢侈品。唐朝人喜歡這些進口玩意兒,一方面說明這個王朝確實開放時尚;另一方面,外來品所帶來的異域風情和隱秘傳說深深刺激和滿足了唐朝人的想象。

這所有的一切,使唐朝給人一種如夢般的魔幻絢爛的感覺。

在美國學者謝弗那本奇異的漢學著作《撒馬爾罕的金桃》中曾有這樣的描述︰“七世紀(的唐朝)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

這里說的七世紀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在隨後的八九世紀,這種風尚並沒有明顯減弱。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朝人對香料的迷戀,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不但為婦女所愛,也是男人的必備品︰貴族聚會,詩人讀詩,都離不開香料。唐朝進口香料種類繁多,除本故事中的龍腦香外,還有紫藤香、甦合香、安息香、爪哇香、青木香……正因為如此,很多域外商人把名貴香料倒騰進長安,賣給皇帝和貴族,一夜間就能賺大筆銀子。

下面就看一則跟香料有關的故事,但與奢侈生活無關。

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與某位親王下棋。如不出意料的話,這位親王當是跟玄宗兄弟情深的寧王。著名演奏家賀懷智在一邊彈琵琶助興。楊貴妃呢,懷抱著康國子(中亞康國進貢的一種小狗)、身帶著交趾進貢的瑞龍腦香料在一旁觀看。

皇帝形勢不妙,眼看要輸棋,貴妃靈機一動,將康國子放在座位上,那小玩意兒隨後登上棋盤,攪亂了棋局,為皇帝解除了即將輸棋的尷尬。皇帝撫掌笑,貴妃也嬌面如花,賀懷智演奏琵琶曲聲更妙,只留得寧王在那里郁悶。

當時應該是夏天吧?清風中,貴妃身上的香料味道更濃,彌漫了那個午後。

突然,風吹掉了貴妃的領巾,落在賀懷智腦袋上,貴妃回眸一笑,賀懷智有些不好意思。他是聞到楊貴妃的體香了嗎?總之他心旌搖曳。

賀懷智回家後,身上芳香不散。當夜也許就夢見了美麗的貴妃。後來,他將腦袋上的襆頭巾放進一個錦囊。

這是玄宗最後的太平日子。把這太平歲月推向高潮的一幕,出現在大明宮清元小殿上。

玄宗名隆基,小名阿瞞,又叫鴉,昵稱三郎。三郎好音樂,曾在洛陽夢凌波池中龍女賜《凌波曲》,醒後頗記得那曲子。回長安後,每每用胡琴彈奏。時宮中有舞女謝阿蠻,依那曲子排練了《凌波舞》。此日在清元小殿上跳獨舞。為她伴奏的陣容豪華︰玄宗親自打羯鼓,寧王吹玉笛,楊貴妃彈琵琶,宮中樂師馬仙期擊方響(一種打擊樂),李龜年吹篳篥(一種管樂),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拍板。

《凌波曲》別名就是《醉太平》。大醉之後終于要醒了。或者說,太平久了,那太平本身也要腐爛了。于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這鼙鼓,不再是玄宗手中作樂的玩意兒,而是安祿山叛軍的暴起之音。

之前,長安有術士王皎,善預測。天寶年間(公元742年~755年),曾與客人夜中坐于庭院,指星月道︰“時將亂矣!”但不想被鄰居偷听,報告給了官府。此時玄宗春秋已高,頗忌諱這種不吉利的話,于是下密詔決殺王皎。但使用了幾個辦法都沒殺死他。最後,在密室中用鐵鑽鑽其頭,幾十下後其人才死。發現他的腦骨厚達一寸八分。當時,王皎跟一名官員交好。到安史之亂平息之後,王皎竟又出現在那名官員的家門口。

雖然王皎最後還是沒死,但“天寶狂飆”真的來了。

關于安祿山,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雜種。他本姓康,生于遼寧朝陽,母親是突厥人,父親的民族已不可考,也是個胡人,有可能帶有粟特人血統。

安祿山的性格,一方面有著胡人的凶猛,另一方面也頗具狡猾因子。他生活的幽州地帶,胡漢雜居,此人精通多種語言,先做邊境貿易的中間人,有點翻譯的意思,後來覺得沒什麼前途,便投軍進入幽州節度使張守的軍隊。那時候,唐朝邊境的主要敵人不是突厥人,而是契丹人。在與契丹人的作戰中,安祿山屢立戰功,深受張守喜愛和提拔,一直干到地方大員平盧節度使的位子。這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的事兒。

這期間,安祿山與朝廷派來的巡視官員建立了良好關系,後者回長安後每每在唐玄宗面前美言,使得皇帝知道在北部邊境有安祿山這麼一號。很快,安祿山獲得了到長安述職的機會,終于面見了當朝天子和旁邊的那位曠世美女楊玉環。

在玄宗面前,安祿山表現出胡人的憨直,深得皇帝好感。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很多胡人在政府和軍中擔任要職,皇帝並不懷疑。在這種信任下,安祿山後來又兼任河東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晉封東平郡王。至于貴妃楊玉環,據說更是對安祿山喜歡得不得了,尤其喜歡看他跳胡旋舞。

貴妃想必一直納悶兒︰這個威猛的胖子,怎麼就轉得那麼快呢?

後來,安祿山有事沒事就往長安跑。多傳說稱楊玉環與安祿山通奸。當是小說家之言。貴妃雖千嬌百媚,但對玄宗的愛情是非常忠貞的;再說了,在皇帝眼皮底下,安祿山安敢如此?

不過,安祿山受寵卻是真實,《酉陽雜俎》專門記載了皇帝和貴妃賜給他的物品︰“安祿山恩寵莫比,錫齎無數,其所賜品目有︰桑落酒、闊尾羊窟利、馬酪、野豬鮮、清酒、大錦、甦造真符寶輿、余甘煎、遼澤野雞、五術湯、金石凌湯一劑,及藥童昔賢子就宅煎、蒸梨、金平脫犀頭匙箸、金銀平脫隔餛飩盤、金花獅子瓶、平脫著足疊子、熟線綾接靴、金大腦盤、銀平脫破觚、八角花烏屏風、銀鑿鏤鐵鎖、帖花檀香床、綠白平細背席、繡鵝毛氈兼令瑤令光就宅張設、金鸞紫羅緋羅立馬寶、雞袍、龍須夾帖、八斗金渡銀酒甕銀瓶平脫掏魁織錦筐、銀笊籬、銀平脫食台盤、油畫食藏,又貴妃賜祿山金平脫裝具、玉合、金平脫鐵面碗。”

上面列出的物品,名字都很奇怪。其中,金平脫裝具、玉合、金平脫鐵面碗是楊貴妃親自所賜。玉合也就是玉盒,無須多言,那麼另兩件東西呢?什麼叫平脫?平脫是一種工藝,即將用于裝飾的各種形狀的金、銀薄片用膠漆牢固地粘于器皿上,然後在器皿上涂漆,最後進行打磨,露出金、銀薄片,使之與器皿的漆面一樣平。經此工藝制造的器物尊貴典雅、精美絢麗,為典型的皇家奢侈品。“安史之亂”平息後,朝廷曾專門下令禁止再制造奢華的平脫器物。

由于受皇帝和貴妃的寵愛,安祿山在起兵反唐前已掌握了北中國的地盤和權力。

安祿山起兵是在楊國忠當宰相之後。此前宰相是被人稱為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前面我們說過,李林甫雖多謀詐,但由于恩威並施,所以很能控制安祿山這樣的胡人將領。但李死後,貴妃的族兄楊國忠接替了宰相,事情發生了變化︰楊本是無賴出身,依仗貴妃取得權勢。從心理學上講,越是這樣的人在當官之初就越想把工作干好,以免別人瞧不起,楊國忠當時就有這樣的心態。但畢竟不是那塊料,無力使整個帝國正常運轉,國家財政遇到困難,征討南詔又獲慘敗,加上毫無計劃地一味打壓安祿山,使得二人在那里互相較勁,最後把形勢搞得一團糟。

安、楊的矛盾也激化為整個帝國的矛盾,加之這時候安祿山窺視到了唐朝的虛弱,于是“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陽歷的十二月十六日,安祿山一腳踹翻了那些平脫而成的寶物,以“討楊國忠”為名從範陽即今天的北京起兵,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開始了。在一地美麗的平脫碎片中,龐大的帝國開始了自己的艱難時代。

大亂開始後,很快洛陽陷落,潼關失守,玄宗一行奔出長安,往蜀地四川逃跑,行至馬嵬驛時,護駕的軍士嘩變,殺宰相楊國忠,並要求賜死其妹楊貴妃。這天下的變亂,這一切的一切,是這個女人的錯嗎?在瞬間蒼老的玄宗有著最大的迷惘。

但六軍不前可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過了七八年,大亂平息,已是太上皇的玄宗回到滿目瘡痍的長安,追思貴妃不已。

有一天,賀懷智來覲見玄宗,呈上一枚錦囊。玄宗打開,發現了那塊襆頭巾。是的,多少年過去了,襆頭巾仍遺留著楊貴妃的香氣。那是玄宗無比熟悉的。可以想象,那曾創造“開元盛世”的李三郎,百感交集,一時間老淚縱橫︰“懷智!我知道啊,這巾上的香氣,是瑞龍腦香也!此香為交趾所獻貢品,我曾贈貴妃十枚,而今我回長安,她在何處?”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柔情似水,佳期如夢,這唐朝最忠貞的愛情,終令人傷感至此。

在《酉陽雜俎》所記的故事里,帶有楊貴妃香氣的襆頭巾,作為時光的信物徹底擊潰了玄宗的精神。它是那麼真實,又那麼虛妄。是啊,正如他所言︰我回了長安,貴妃又在何處?這是一對忘年戀。玄宗比貴妃大三十四歲。楊玉環二十六歲被封為貴妃,此時玄宗已六十歲。貴妃被賜死時,也不過三十七歲而已。

當時,禁軍大將陳玄禮已殺楊國忠。他不會放過楊貴妃,即使為了自己的安全。于是,他告訴玄宗士兵仍不願意開進,因為“賊本尚在”。玄宗冷笑。但也僅僅是冷笑。最後訣別,玄宗不忍親睹其死,叫人把楊貴妃拉走。移步那一刻,楊貴妃回眸一笑。

上清珠

盛唐時,宰相張說有一寶貝,名記事珠,“紺色有光,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

這是唐朝一寶。當時與記事珠並稱的,還有二寶,其一叫避塵巾。

古時人們出行乘馬,塵土難免。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蔡州有軍將名田知回,不知什麼原因欠官府數百萬錢,為此躲避到一個縣城。時有刑部尚書高到蔡州視察,通知該縣官員將田監視起來。田很郁悶,與朋友喝酒,友人問之,實情相告,在座者中有處士皇甫玄真,白衣勝雪,仙風道骨,稱此小事一樁,願為其解憂,田大喜。

飯局散後,皇甫與田耳語,隨後連夜奔蔡州,轉天一早拜見高,表示願意以一寶物抵田知回所欠之財。高開始拒絕,理由是田所欠為官錢,非私財。皇甫看了看左右,高揮手令侍從退下。

皇甫說︰“我去新羅旅行,得到一巾子,可闢塵,欲以此寶相送。”

隨即于懷中取出那巾子交給高,高剛接到手中,就覺得渾身清涼冰爽,道︰“這不是大臣能有的寶物啊!當是無價,田的性命怎麼能與它相比?”

皇甫說︰“喜歡就好,明天可以一試。”

第二天,高與部下飲宴于城外,當時蔡州久旱,風塵不小,但身揣巾子的高、所乘之馬以及隨從,身上無有半點塵土。

這引起監軍宦官的警覺,問高︰“此時風塵急,為何大人身上無一點塵土?”

高不敢隱瞞,因為宦官是惹不起的,遂把事情道明。監軍很是不高興,要求見一見那皇甫玄真。于是,二人同去。

在皇甫下榻的客棧,監軍說︰“您只知道這蔡州有高尚書嗎?”

皇甫說獻寶只為救人,別無他意,又說︰“我這里還有一根金針,雖其力不及那巾子,但也可使人一身無塵。”

監軍遂眉開眼笑。

皇甫從頭巾上一抽,取出一根金針,監軍急忙將其別于自己的頭巾上,出門上馬狂奔,停下後觀看,只見馬尾巴上有點土,而他的身上真的很干淨。

後來的日子,高與監軍總往皇甫玄真那跑,禮物送了不少,要求再傳授些道法,皇甫笑而不言。一天晚上,不知了去向。避塵巾後來不知傳到了誰手里,但那金針最後被宰相李德裕所得,收藏進平泉莊別墅。

在這里,重點要說的是另一寶物,也就是《酉陽雜俎》記載的上清珠︰“肅宗為兒時,嘗為玄宗所器。每坐于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系于頸。是開元中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之,則仙人玉女、雲鶴降節之形搖動于其中。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異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于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

唐肅宗李亨小時候為玄宗所愛,後者曾對武惠妃說︰“我這孩子有異相,日後定是我李氏家族中有福的天子。”這一天,玄宗叫人到皇家府庫中取來珍藏的寶物上清珠,親自用絳色輕紗包裹,系于兒子的脖頸,以增吉祥。

上清珠是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西域賓國所進獻的異物,該國在今天的克什米爾一帶,多產異寶,該珠即一例。其色潔白,黑夜滅燭,可照亮一室;若長時間凝視,會慢慢感到里面有飛仙、玉女、白鶴搖動身形。

是幻覺嗎?

故事中,玄宗望著兒子李亨,認為有異相,他日可為一有福的太平天子。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玄宗的話一點都不靠譜。李亨不是末代皇帝,但卻有著比末代皇帝更大的悲傷︰他是有郁結的。依本故事看,皇帝父子感情很深,但實際上在李亨即位前,父子倆一直有巨大的隔膜。從“開元盛世”到“天寶狂飆”,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皇帝,李亨這太子也做了幾十年,即位之日遙遙無期,心中自然不好受。但又怎麼辦呢?還好爆發了“安史之亂”,在出奔路上,楊國忠與楊貴妃皆被殺,很難說沒有他李亨的份兒。再後來,在宦官李輔國的支持下,李亨在寧夏擅自即位,是為肅宗皇帝。玄宗在倉皇中默認,不情願地當了太上皇。

肅宗雖然提前接班當了皇帝,但他本人能力極其有限,軟弱和沒主意更是大的致命傷。

幸虧有郭子儀、李光弼。兩人扭轉乾坤,讓他們父子皇帝還都長安。不過,這時候叛軍余部未滅。在這種背景下,肅宗還要面對宮內生起的風雲︰曾幫他即皇帝位的宦官李輔國成了氣候。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凌君而專橫的宦官。以前的高力士雖得寵,但一心向著皇帝,李輔國就不一樣了,不但親自過問政事,還動不動給肅宗臉色看。

肅宗處于一種無奈的狀態。

李輔國最後被任命為司空兼中書令。歷史上專權的宦官很多,但正式為中書令即宰相的,只有李輔國一人。與此同時,肅宗的妻子張皇後也不叫人省心,與李輔國爭權而欲另立太子。關于這個女人,為了麻痹肅宗,經常叫丈夫喝“玄鴟腦酒”。這種酒有個特點,就是喝完令人健忘。

也就是說,軟弱的肅宗一面被李輔國欺負,一面被張皇後玩弄。

玄宗作為太上皇,已經沒一點權力。晚年的他倍感淒涼,只有高力士仍忠心地伺候在身邊。他們最初居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興慶宮。有一次,玄宗蒞臨該宮的勤政樓,被長安市民發現,人們看到這位從他們視野里消失已久的開元皇帝已蒼老如此,不僅歡呼萬歲,而且聲淚俱下。那一刻玄宗萬言難表。李輔國得知後,以游覽為由,將玄宗強制遷移到大明宮旁的太極宮,以便隨時監視;又把高力士流放到遙遠的南方。雖然太極宮緊鄰著肅宗所在的大明宮,但李輔國不允許皇帝父子見面。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太上皇玄宗李隆基,在無限的憂傷中去世了。

此時肅宗也是重病在身,張皇後欲滅李輔國,沒想到被後者逆襲。當時,李輔國持劍入寢宮搜捕,從肅宗身邊把服軟求情的張皇後拖了出去,最後處死,創造宦官專橫的一個新紀錄。當時肅宗臥床不起,看到這一幕後,驚嚇過度,沒幾天也死了。基本上可以認為,他是被宦官嚇死的。高力士也死于這一年,他是在听到玄宗去世的消息後絕食而死。李輔國也死于這一年,他被新即位的代宗皇帝遣人刺死了。記住這一年是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因為死的人還不止這些。這一年,李白也死了,據說是酒後撈月淹死的。

大唐以這樣方式徹底結束了自己的盛世時代。

肅宗李亨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一共做了六年的皇帝,這六年正是“安史之亂”中的六年,甚至他死時變亂還沒有結束。六年中,他一天也沒消停過。即位前,作為老太子的他感到不爽,真正做了皇帝後,似乎才知道管理這龐大帝國的艱辛。

那是即位之初。一日,掌管皇家府庫的年輕官員向他報告︰“陛下,近日整理府庫,在庫房深處有異光射出,不知道是什麼寶物。”

肅宗說︰“難道是上清珠?”

官員︰“上清珠?”

後來經查驗,發光之寶正是上清珠,而且當年包裹該珠的絳色輕紗還在。

肅宗突然很思念他那被強行奉為太上皇的老爹爹。雖然在父親的陰影下壓抑生活了很多年,但那一刻他還是潸然淚下。召集大臣後,肅宗親自捧著上清珠,從龍椅上走下來,向諸人展示︰“看,這就是上清珠,乃我大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西域之國所進獻,當年我為少年郎,父親撫我發髻,親賜于我……”

唐朝刺青文化

古代詩歌的審美向度到中晚唐已蔚為大觀,五言如“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韋應物),再如“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溫庭筠);七言如“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劉禹錫),又如“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白居易)。尤其是白居易的詩,有著這個帝國最龐大的熱愛者。如果他開微博的話,粉絲必然是超過李白、杜甫的,李商隱也不在話下。

除奇聞怪談外,《酉陽雜俎》中還有大量的唐朝社會新聞,段成式以別樣的視角,記載了白居易受歡迎的程度︰“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此花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又‘黃夾纈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余處,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

晚唐時,荊州有市民叫葛清,是白居易的狂熱粉絲。狂熱到什麼地步?在他身上,自脖子以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同時還配有插圖,最終促成“體無完膚”這個成語的誕生。如在“不是此花偏愛菊”一句旁刺了幅畫,畫上有人手持酒杯,站在菊叢前;又刺有詩句“黃夾纈林寒有葉”,所配插圖是棵古樹,葉如彩色絲帛,繪工精繁,令人叫絕。類似的詩畫,在全身上有三十多處。段成式居荊州,與朋友夜宴,曾親自找來此人,現場觀看了身上那些詩畫刺青,大家稱之為“白舍人行詩圖”。

這則來自唐朝的新聞神奇如此。放到現在,必然是報紙社會新聞版的頭條。

新聞中除道出葛清如此迷戀白居易的詩歌外,還傳達出另一個信息︰作為唐朝城市里的流行時尚,刺青在生活中是多麼普及。

刺青,或稱文身,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古來有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古越國,其民“斷發文身”。作為一種圖騰文化,刺青最初跟自然崇拜有關,被認為具有避邪的功能。再後來,功能漸漸具體,成為一種刑罰,即“黥刑”。直到西晉時,法律還規定︰“奴始亡,加銅青若墨,黥兩眼;從再亡,黥兩頰上;三亡,橫黥目下,皆長一寸五分。”段成式的三從兄,唐德宗貞元年間出行,隨從在地上拾了數片顱骨,欲以其為藥引,其中一片上就寫有“逃走奴”三字,“痕如淡墨,方知黥蹤入骨也”。

刺青的民間化開始于唐朝,不但流氓喜歡,而且文人也喜歡,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成為被欣賞的藝術妝飾。所刺內容,主要為動物、人物、花樹、佛像、文字。到北宋,作為刑罰的刺青依舊存在,宋江哥哥和殺人狂武松,犯案後臉上不就被刺了字嗎?雖然是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但並不影響對所處時代風尚的反映。同時,妝飾功能更加突出了。史進、燕青、魯智深身上莫不有精美的刺青。李師師看完燕青背上的刺青後愛慕不已,當時就有了私奔的念頭,由此可見刺青之魅力。南宋後,刺青漸漸淡出生活的視野。再到後來,刺青者被習慣性地認為是黑道人物的標志,成為審美文化中的禁忌。當然,現在又當別論了。

《酉陽雜俎》中,不僅僅記載了葛清的故事,還有其他令人叫絕的,不妨摘引如下︰上都街肆惡少,率髡而膚札,備眾物形狀,持諸軍張拳強劫,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脾擊人者。今京兆薛公上言白,令里長潛部,三千余人,悉杖煞,尸于市。市人有點青者,皆炙滅之。時太寧坊力者張斡,札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閻羅王”。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召?工可胸腹為山亭院,池榭、草木、鳥獸,無不悉具,細若設色。公悉杖殺之。

長安市井多惡少,喜歡刺青,一人名叫張斡,左右胳膊所刺的字樣確實酷。

蜀小將韋少卿,韋表微堂兄也,少不喜書,嗜好札青。其季父嘗令解衣視之,胸上刺一樹,樹杪集鳥數十,其下懸鏡,鏡鼻系索,有人止側牽之。叔不解,問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讀張燕公詩否?挽鏡寒鴉集耳。”

成都小將韋少卿,不愛讀書愛刺青,胸前刺一棵大樹,枝上落著數十只鳥;樹上垂下一面鏡子,鏡鼻上系有一根繩子,其繩引至一側為人所牽。人問其意,答︰沒讀過玄宗時宰相、燕國公張說的詩麼?其中一句叫“挽鏡寒鴉集”!宰相張若天上有知,當感動得再死一次了。

崔承寵,少從軍,善驢鞠,豆脫杖捷如膠焉,後為黔南觀察使。少,遍身刺一蛇,始自右手,口張臂食兩指,繞腕匝頸,齟齬在腹,拖股而尾及焉,對賓侶常衣覆其手,然酒酣輒袒而努臂戟手,捉優伶輩曰︰“蛇咬爾。”優伶等即大叫毀而為痛狀,以此為戲樂。

崔承寵官至黔南觀察使,少年時曾在身上刺蟒蛇,蛇頭在右手,經胳膊,在脖子上纏了一圈,往下盤桓于小腹,再向下直至小腿方止。平時會見賓客,往往用衣袖將手上的刺青蓋住,但喝醉後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常舉手伸腕,抓住表演節目的優伶取樂︰“讓我身上的蟒蛇咬你,信不信?”做到黔南觀察使官已是不小了,但身上仍保持刺青,可見唐時這一時尚多麼流行。

賊趙武建,札一百六處,番印盤鵲等,左右膊刺言︰“野鴨灘頭宿,朝朝被鶻梢。忽驚飛入水,留命到今朝。”又高陵縣捉得鏤身者宋元素,刺七十一處,左臂曰︰“昔日已前家未貧,苦將錢物結交親。如今失路尋知己,行盡關山無一人。”右臂上刺葫蘆,上出人首,如傀儡戲郭公者。縣吏不解,問之,言葫蘆精也。

奇異的是,二盜賊于臂膀所刺之詩,都被收入《全唐詩》。

李夷簡,元和末在蜀。蜀市人趙高好斗,嘗入獄,滿背鏤毗沙門天王,吏欲杖背,見之輒止,恃此轉為坊市患害。左右言于李,李大怒,擒就廳前,索新造筋棒,頭徑三寸,叱杖子打天王,盡則已,數三十余不絕。經旬日,袒衣而歷門叫呼,乞修理功德錢。

成都無賴趙高性好斗,曾入獄,因其後背刺有佛教毗沙門天王的畫像,官吏不敢杖打其背。這倒不失為一種躲避杖刑法。不過最後還是挨棍子了。

蜀將尹偃營有卒,晚點後數刻,偃將責之。卒被酒自理聲高,偃怒,杖數十,幾至死。卒弟為營典,性友愛,不平偃,乃以刀嫠肌作“殺尹”兩字,以墨涅之。偃陰知,乃他事杖殺典。及大和中,南蠻入寇,偃領眾數萬保邛峽關。偃膂力絕人,常戲左右以棗節杖擊其脛,隨擊筋漲擁腫,初無痕撻。恃其力,悉眾出關,逐蠻數里。蠻伏發,夾攻之,大敗,馬倒,中數十槍而死。初出關日,忽見所殺典擁黃案,大如轂,在前引,心惡之。問左右,咸無見者。竟死于陣。

將仇人的名字紋于身上。

房孺復妻崔氏,性忌,左右婢不得濃妝高髻,月給燕脂一豆,粉一錢。有一婢新買,妝稍佳,崔怒曰︰“汝好妝耶?我為汝妝!”乃令刻其眉,以青填之,燒鎖梁,灼其兩眼角,皮隨手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脫,瘢如妝焉。

一個生性嫉妒的女人,不叫身邊的女婢梳高髻,化濃妝,有一新來的婢女不知規矩,化妝稍濃,引得該婦大怒︰“你不是好化妝嗎?我給你化!”于是叫人刻其眉,用青顏料填上,又將鎖柱燙熱,用其烤婢女的眼角,後于傷口處敷上朱粉,及至肉痂脫落,傷處一如所化的濃妝。

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靨鈿之名,蓋自吳孫和鄭夫人也。和寵夫人,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嬌婉彌苦。命太醫合藥,醫言得白獺髓,雜玉與虎珀屑,當滅痕。和以百金購得白獺,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滅。左頰有赤點如意,視之更益甚妍也。諸婢欲要寵者,皆以丹青點頰而進幸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點跡。大歷已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點、錢點。

唐朝女孩喜歡化一種叫“黃星靨”的妝,即以丹粉點面頰,形似酒窩。此外,女孩還喜歡作“花子”即梅花妝,起自上官婉兒。當時,婉兒因傷及額頭,留下傷疤,乃于傷疤處刺了一朵梅花作掩飾,誰知該妝竟風靡宮廷,傳至民間,中唐時已成女孩化妝的首選。另外,唐代宗大歷年間之前,嫉婦們在家庭生活中一不如意,便喜歡在丫環或小妾臉上作月亮或銅錢狀的刺青,時稱“月點”“錢點”。

唐朝時,長安、成都、荊州是三大刺青地。

這三個地方,段成式都長時間生活過。長安為首都,刺青風尚自然立于潮頭,但工藝最精妙的卻是成都和荊州。成都的刺青在色澤上冠蓋天下,鮮亮明艷得猶如卷畫,段成式曾問其秘訣,有小工答︰只不過是用質量最上乘的好墨罷了。從中唐開始,由于市場需要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新職業場所︰刺青作坊。在荊州,貞元年間,從事刺青的手藝人就研發了一種萬能印,上面有一排排刺針,可隨著魔方般的轉動,任意使用所需要的。

從中唐時代起,一些貴族女孩也開始在肩膀上刺花朵與水果了,比如芍藥,再如牡丹,又如小巧的櫻桃與爆裂的石榴。

關于刺青的故事,該說的都說了。

現在,還是回到開篇的葛清身上,順著所刺的那一首首詩,追尋一下白居易的人生路程吧。為什麼從市井上的葛清,到大明宮里的皇帝,從日本的留學生,到夜宴的座上賓都狂熱地喜歡著他的詩?如果一個人的作品被高端人士喜歡,那麼很正常;如果一個人的作品被大眾喜歡,更沒什麼奇怪的。但是,假如一個人寫的東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