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存手冊》之第一講 關於稱呼


照傳播學觀點,語言是區分動物傳播和人類傳播的分水嶺(呃,我大概是寫論文寫瘋了),作為人類的俺們,穿到任何時空,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掌握語言,假如你想為穿到唐代長安做語言準備,建議你去學學客家話和粵語,據分析,這兩種話應該和當時的長安話最為接近——只是鑒於客家話和粵語本身是如此不同,我很懷疑這個接近度能不能達到20%。要不,你就跟女主一樣,至少當幾個月啞巴吧(她比較悲催,生在多民族家庭,還要學兩門外語)。

好吧,你終於學會長安話,然後你要開口叫你便宜老爸,你該怎麽叫呢,選擇如下:阿爺(同耶),爺爺,還有,哥哥(你沒有看錯),郎罷……叫老媽呢,要好點,阿娘或阿母都可。哥哥是阿兄,姐姐是阿姊,這都好說。

然後你該自稱了,唐代最流行的女子自稱是“兒”(對誰都可以自稱“兒”,好肉麻),然後依次是“奴”“妾”。

男人的自稱,最常見的是“某”,(相當於如今的“我”),“我”也可以,但似乎語氣比較隨便(皇帝對臣工有時就自稱“我”,兩口子間說話也常用“我”與之相對應的當然就是“卿”啦,吼吼,卿卿我我,想起來了木有)。謙稱的話呢,有“仆”“愚”“在下”等。

還有一種就是叫自己名字“世民以為……”“琉璃遵命”。

第二人稱,是汝,爾,木有“你”。第三人稱是渠、伊,木有“他”。

稱呼別人,男人最常見的是姓加排行加“郎”,若是特別熟的,可以不加“郎”字(李二,滾過來!);女子便是姓加排行加“娘”(唐代排行並不是自家兄妹排行,而是至少和堂兄弟姐妹一起排的,所以會有什麽劉二十三郎)。一般在大街上看見不認識的人,尊稱是“郎君”“娘子”。家裏仆人叫男女主人也是“阿郎”“娘子”,“夫人”咧也可以,但木有“老爺”這種叫法。

女子出嫁後叫公婆比較常見的是“阿翁”“阿家”,“家”者“大家”也——這也是跟皇帝比較親近的人對皇帝的叫法,不那麽親近的,會叫皇帝“聖人”,“主上”。你看,唐代婆婆地位多高!

叫老公呢,夫君啊,夫婿啊,排行加郎啊,都可以,別叫相公。

另外,唐朝女子不會跟夫姓,以本人為例,出嫁前是“藍大娘”,出嫁後呢,還可以叫“藍大娘”,或是“阿藍”,或是“藍夫人”。唐朝女子跟娘家的關係比後世密切得多,父母生病,出嫁的女兒回來照顧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比媳婦照顧更正常。女子在夫家呆得不爽了,回娘家長住也不稀罕。所以生為唐朝女人,有個好娘家是非常重要的——這點上女主又很悲催,我果然是屬後媽的,自動滾走

Scroll to Top